还剩下些什么,这么多年过后。
用了5年的电脑,说迁移,也就5个小时的事,以为重要的,许多都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,比如log,比如bom。
常用的,项目,工具,技术,规格书,再没了。
或许换个工作也是一样的。
那么,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?
Month: June 2018
不能再熬夜了,感觉血量只回了一半。
聚焦再聚焦。
又是加班到凌晨。
累得不想说一句话,却毫无成就感。
原理图评审没有先发组内,而是直接发了PC,过于想当然了;
图纸上要删除FM方案,结果没删,被批评了,周末加班搞,原因是记不住;
SPA有绕过采购的风险,需要补充纪要;
关键器件清单和试制验证方案还没有排出来;
一堆交付件等着处理;
不断有新增的isssue,器件精简、新器件,层出不穷;
原理图漏洞百出,且没有时间评审,不能不沮丧。
此刻,凌晨1点22分,还不能睡觉,因为要把日记写完。
人生活成这样,是否太过悲凉?
把问题画成鱼骨图,确实方便,尤其是陷入到细节中不自知的时候,立马就知道根结在哪?什么重要,什么不相干。
起草ods的bp,非常难,但也非常重要,难在这件事从来没人干过,我也是懵懵懂懂。
一眼到底,还是欠缺一眼到底的本事。
整整十年。
冒雨聚餐。
朱还在飞机上,守她到凌晨2点。
先敲敲代码吧。
加班到恶心想吐。
搞清楚事实,达成共识,千万不要不了解事实就批评别人,不利于信任。
又是一年高考时节。
该把精力聚焦在业务上,比如说:如何做一个杰出的硬件经理?
一个模型:风车模型,风车眼是我,所有feature和bug都汇聚到我这里,风车高速转动,把这些feature和bug及时反馈到位,对外呈现出一个结果:所有反馈到我这里的事务都会迅速妥善的解决掉,体现出强大的硬件事务处理能力。
对内的话,不能单打独斗,而是要形成团队,像搭机器一样磨合每个零件,使其配合无间。这就要用到量化评估方法;
量化评估,本质就是把一个人对某个项目的贡献量化出来,最终反应的客观的数据,多就是多,少就是少,优秀就是优秀,毫不含糊。
要做到这一点,我提炼了几个要诀:一眼到底,轻重缓急,知人善任,开放透明。
一眼到底,是化繁为简,是认知能力的体现,就是说接到这个需求后,瞬间就能看穿最终的结果可能有几种,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,看透其本质,只有看透本质,才能一针见血,少走冤枉路。
轻重缓急,在认知到本质的基础上,按照重要性和进度给出等级,不同等级分值不一样,这构成了客观评分的基础。
知人善任,考验的是对人的长处和短处的把控,把合适的问题交给合适的人去做,事半功倍,反之则反。
开放透明,主要是对我自己的要求,不要封闭自己,要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,不搞权威,把规矩写在明面上,目的是形成团队间的互信。
说白了,我的任务就是提对问题,分好等级给对的人,团队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些问题。如果问题提错了,或等级没分好,或没提对人,那是我的责任;如果是问题没有及时闭环,那就是团队成员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。
定俩初步的指标:
1. 目标达成度:结果/目标 *100%
2. 实效度:实际周期/目标周期 *100%
定期晾晒全员的这俩指标,促进团队成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估,形成改进方向,最终促成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