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
Dairy

2014-8-17

有点累,甚至心力交瘁。
在大公司工作,混很容易,真正改变什么,好难!
一个充电问题,解了一月多,还没搞定,我在反思,是哪里出错了?
技术能力不足?有一点,至少一开始对充电不了解,先后尝试了阻抗,交叉等方式,也走了些弯路,但后面发现了充电的规律,尤其是门限和充电器的功率因素后,这个问题基本就有了解法,剩下就是验证了。
执行时出了问题。我的问题,就是没有给出最终的执行方案,告诉软件具体该怎么做。软件藉口平台和忙,积极性不高,配合起来极其难受,你会感到明显被拖了后腿。
平台方面,就是都不愿做出头鸟,知道动态方案有风险,且有高通一个谁也没有验证过的bug,就不愿尝试。这是平台拉通后的缺陷,不得不有所顾忌。
怎么解这个问题?
给出执行方案,自身先评价可行与否。
争取把北京拉下水,说明目前平台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。
给软件压力和动力,通过上升推动。
这就让我不得不疑惑几个问题。
自己的执行为什么差?原理不清楚,信心不足,先说服不了自己,就难以说服别人,这是技术方面。对一件事的来龙去脉,牵涉的利益和潜规则浑浑噩噩,做不到世事洞明,就无法逐个击破,这是人情世故方面。最后是方法和技巧问题,没有抓到点子上。
我虽然不想就这件事就得出在大公司工作的弊病,犯以偏概全的错,但又不自觉在想,只能这样吗?
如果是我自己的公司,充很久都充不满电,这个问题对用户来说就非常难受,会对产品产生质量不好的印象,这是个要命的问题。硬件给出方案,软件出版本验证,我最终拍板,这就行了。
如果软件的人懂硬件,硬件的人懂软件,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就会非常顺畅,这会增加信任,信任是合作的基础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现在走软硬通才的路是对的,最终往哪个方向偏取决于兴趣。如果将来合伙,就找与我技术互补的。
硬件学会软件应该是容易的,反之就偏难了。硬件学习过程中,离不开软件知识,但软件学时,是可以脱离硬件的,这是差异来源。尤其经过了层层抽象,就像一个卷心菜,从外面已经看不出里面有啥了。这里有一层明显的分野,就是操作系统。在其之内,包裹着驱动层,驱动层又包裹着硬件层。在其之外,包裹着框架层,之外又包裹着应用层。历史的发展就是从内而外,所以是自然的,学起来容易,但要从外而内,就是在做逆向工作,就要费一番周折了。
这个模型对我的通才之路有指导意义。还记得谢凯很久以前就说过,嵌入式有两种玩法,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,我目前走的却有点不同,大方向是从下往上,但对顶层也有点兴趣,属于两头夹击。但性格,精力,状态,压力,又让我不能形成持续,稳定的上升流。
道路是光明的,但走起来却曲折无比,需要思想,知识,兴趣和坚持。这是我十年内的技术目标,打通软硬件。
但不要忘记另一个对最终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,人情世故。尤其对于我这样将来想要创业的人来说,不能让这个问题成为我的命门。